(资料图)
同样的商品,对老用户的价格比新用户更高的大数据“杀熟”已不新鲜。近日,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相同的链接、同样的产品,新用户收到的商品质量却远低于老用户,该消费者怀疑自己被大数据“杀生”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我和男友在同一家店铺买了两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质量却有天壤之别。”今年8月份,来自广东的张女士在某珠宝旗舰店网购了一条珍珠项链,收到后很满意。接着,她的男友为了孝敬“准岳母”,在同一家店铺下单了一条款式、尺寸、价格完全相同的项链。然而,张女士表示:“两条项链的珍珠完全不同,明显一大一小。”
张女士仔细对比发现,两条项链的链接、发货单完全一致,可品质、品相、尺寸都有明显差异,这让她很不理解:“客服说这是珍珠天然生长导致的,但用以解释如此大的差异难以服人。”张女士坚持认为,商家利用大数据分析出自己是女性,在首饰选品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同时分析其男朋友未搜索了解过相关产品,缺乏甄别能力。“我怀疑遇到了大数据‘杀生’。”张女士说。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买商品时遇到过与张女士类似的经历。消费陷阱难道披上了新的“外衣”?大数据“杀生”真的存在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认为,大数据“杀生”并不符合数字时代的商业逻辑。“对于商家而言流量很重要,没有理由对慕名而来的新顾客泼冷水。消费者观察到的大数据‘杀生’,可能是用户画像中一部分客户被认定为高端客户,而另一部分不是高端客户。”沈艳说。
“无论是大数据‘杀熟’还是‘杀生’,都是平台经营者基于算法等技术手段分析出消费者的偏好,对相同的商品差别定价或者区别服务。”沈艳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数字技术优势的副产品就是基于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差别定价。但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生产商和消费者的中间平台,如果信息不对称、规则不明晰,就容易给消费者造成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或者“杀生”的印象。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360集团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有七成公众感觉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
沈艳建议,面对算法等技术手段分析消费者偏好可能产生的违规行为,要推动算法审计,评估算法中一些参数和权重的设定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通过调整权重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同时,也要让消费者、平台方、监管方等各方理解算法规则,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责编:肖秀芬
来源:工人日报
关键词:
- 讯息:大数据不仅“杀熟”,还能“杀生”?
- 动态:天风证券给予国投电力买入评级 水电量价双升+火电盈利修复 带动Q3业绩同比高增56.8%
-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国家将投放今年第七批中央猪肉储备
- 每日热议!铁路等部门助力“双11”电商黄金周
- 世界焦点!歌礼制药:新冠口服药物3CLpro抑制剂ASC11递交美国新药临床试验申请
- 汇金社西南社区代表团奔赴安徽滁州看望孤寡老人
- 新股上市后走势继续呈现分化之势 欧晶科技上市一个月股价涨逾400%
- 【全球速看料】正海磁材:目前南通基地已完成多栋主体建筑封顶工作,设备已陆续进场安装调试
- 天娱数科:旗下虚拟人携手集度汽车开启探月之旅
- 民航业迎来政策利好 航空运输板块乘风大涨
- 第三季度全国消协受理投诉数量同比增10.02% 食品类、服装类问题投诉量有所上升
- 北京怀柔对机动车检测机构开展监督抽查 规范机动车检测市场秩序
- 天津北辰扎实做好价格监管工作 维护安全有序市场价格秩序
- 双11消费热情不减 多个细分品类出现倍数级增长
- 巨头低价抢占市场 智能门锁是如何卷起来的?
- 天下秀发布三季报 实现营业收入环比二季度上涨9.58%
- 高龄老人津贴资格认证开始 自主认证怎么操作?
- 国货“双11” 抢眼又抢手 动户外、香水彩妆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5倍
- 多家IPO抽查企业主动撤单 占比约三分之一
- 百亿私募现身285家公司三季报 合计持股市值超109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