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张海波
(资料图)
立夏时节,绿满田畴。记者在湘南、湘北等地农村走访发现,尽管水泥路已进村入户,“要致富,先修路”仍然被种粮大户屡屡提起。
种粮大户渴盼的这条路,其实是田间机耕道。
“对种粮农民而言,机耕道就是致富路。”益阳市赫山区种粮大户刘进良反映,他流转1000多亩水田,原有机耕道标准太低,有的地方还是土路,机械走不稳、下田难。
刘进良的话道出了许多种粮大户的心声。机耕道不达标,农民有机难用,这在全省并非个例。
记者调查发现,不仅“下田难”,农业机械出故障还存在“维修难”,机具作业时间短“赚钱难”。三大难题,成为新机具推广必需跨过的“三道坎”。
破解“三难”,一些地方已经发力:升级机耕道,打通农机下田“最后一公里”;组建维修服务中心,解除购机户后顾之忧;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作业效率,新型农机“撒欢”三湘沃野。
破解农机“下田难”
——以地宜机与以机适地的“双向奔赴”
华容县新河乡属于洞庭湖区,尽管田地平坦,但农机大户常常抱怨:机耕道建设欠账太多,收割机、插秧机过小水渠得“架桥”;农机作业不成片,耽误大把时间。
而地处丘陵山区的祁阳、双峰、麻阳等地,田垄高低不平,作业机械无路可走。随着农民老龄化,不少梯田变梯土。
近几年,全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小丘改大丘,提高机耕道标准,打通农机下田的“堵点”。
在华容县新河乡牛角尖村,去年新修500米高标准机耕道。农机操作手徐小华告诉记者:机耕道有3米宽,满足各种机械需要,今年恢复早稻种植170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合机械化作业是硬标准。省农业农村厅要求,项目建设中,农机技术人员参与监督,路面宽度、下田坡道、渠道涵管都要适合机械化作业。
在汨罗市罗江镇红花山村,挖机破除小田埂、裁弯取直,机耕道拓宽贯通,零零散散的“小巴掌”,变成了四四方方的“大块田”…… 项目负责人向育良介绍,小丘改大丘,每亩成本高达3000元。
投入虽不菲,但效益看得见。湖南新生力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向铁青告诉记者,他与红花山村的村民签订合同,统一流转土地,机械化作业,改一季稻为双季稻,农民每亩流转费多得100元。
在平湖区,各地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补齐机耕道短板。
在山丘区,试点探索宜机化梯土改造,试验示范农用机械上山,推动机械化作业进入果园、菜园、茶园。
“山区以地宜机改造成本太高,大面积推广不现实。”农夫机电公司副总经理邓学清称,针对山丘区,开发重量轻、体积小的微型农机,像微耕机、松土机、割草机,以及宽度1米的小收割机,只要牛能去的地方,这些机械也能去,何乐而不为?
在郴州,小微农机越来越走俏,大量进入果园、菜园、茶园,成为当地农业机械化新的增长点。
“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以地宜机还是以机适地,这并非单选题。”郴州市苏仙区农机事务中心负责人称,在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前提下,以地宜机和以机适地“双向奔赴”,可有效破解农机“下田难”。
破解农机“维修难”
——依托经销商,组建区域性维修中心
在湘阴县鹤龙湖镇湘江村,祥发农机合作社组织机手,正在清洗收割机。收完油菜后,机械清洗入库,等到7月份再收早稻。
合作社负责人陈应征说,若想机械不趴窝,保养检修要细心。否则,一旦机具坏在田里,维修起来不仅费用高,而且耗时误工,换个零件要等好几天。
每年“双抢”季节,农机维修难成为困扰种粮大户的头号难题。省农机事务中心试验鉴定部专家靳小乐告诉记者,因为材料、工艺的原因,本土农机标准化程度不高,机械容易出故障。
双峰县种粮大户彭文清流转水田4000多亩,全部种水稻。他购买200多台农机,多数是国产货;长期聘请2个维修技术员,依然忙不过来。
降低本土农机故障率,要从制造源头动手。靳广乐称,国外先进农机普遍采取模块化设计,产品一致性好,故障率低;通用零部件更换容易,维修也更方便。
对本土农机来说,一方面要提高机具质量,减少故障率。其次要加强售后服务,依托区域经销商,组建维修服务中心。
极飞无人机公司依托经销商,在湘中湘北布局多个维修网点,解除购机户的后顾之忧。短短几年,极飞植保无人机在全省保有量持续攀升,现已突破2000台。
农机售后服务,规模是基础,配件是核心。湖南农飞客公司总经理徐新慧称,推广阶段,新机具数量有限,开设维修点风险大;配件更新换代快,储备不足可能耽误农时,储备过多又会过时报废。因此,破解农机维修难,政府还要大力支持。
近几年,各主产粮区由财政奖补,已组建一批农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从新机具推广、机手培训、机具维修等方面,服务购机大户,解除后顾之忧。
破解农机“赚钱难”
——完善信息化平台,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近20年,湖南落实中央购机补贴政策,对农民购买新机具,在中央财政30%补贴的基础上,还对部分急需机具给予一定累加补贴,带动效应明显。
目前,全省农机合作社达到6200家,经省财政扶持的合作社达3263家,省里重点支持建设120家现代农机合作社,每家装备新型机具价值逾100万元,担当起农业机械化的主力军。
针对水稻机插的薄弱环节,湖南通过提高购机补贴比例、实施累加补贴等措施,拉动有序抛秧机、高速插秧机推广到4万多台,带动水稻机械化种植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让农民买得起农机、用上好农机。全省农机部门每年组织现场会,开展作业表演,示范推广新机具;组织经销商参展农博会,让新机具加快进入千家万户。根据主要作物的生产阶段,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促进新机具推广。
“新机具推广,最终要靠种粮大户、合作社说了算。”浏阳市鹏展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罗钦文称,种粮大户、合作社投入逾100万元,装备“耕、种、管、收、烘”等各种机械。从某一种机具来看,作业季节性强,多数时间闲置,造成“投入大、赚钱难”。
为了提高机具利用率,全省大力推广“十代”服务、大田托管等模式,既解决缺机户难题,又帮助农机专业户增收。
衡阳县投入60多万元,打造智慧农机服务平台,运用北斗终端设备,为全县农机具提供信息服务,供需对接效果好。
“今年早稻代育秧、代插秧,合作社作业面积1000多亩,全部网上预约搞定,收入10多万元。”衡阳县熙园春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曾春桂告诉记者,农机作业网上对接,像市民网约出租车一样方便。
依托各县市区平台,全省农机合作社服务平台加快“织网”,已接入县级平台97家,农用北斗监测终端安装超过1.2万台。
在农机部门引导下,湘潭、岳阳等地的农机大户带着机具,南下北上,加入跨区收割大军。
“眼下,15台收割机已到湖北,开始收割小麦。”湘乡市龙腾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沈雪光告诉记者,一台收割机每天收割80亩,到手收入5000元左右。
跨区收麦,虽然辛苦,但是有钱赚。沈雪光计划,麦收过后,再添置几台收割机,跨区收早稻。
省农机事务中心副主任熊德红称,从发展趋势看,湖南要加快完善覆盖全省的农机作业供需信息化平台,对接全国联网,助力农机专业户增收。
作者:张尚武
责编:刘奕楠
一审:刘奕楠
二审:曹娴
三审:李志林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关键词:
- “铁牛”加速跑 还需跨过“三道坎” ——湖南农业机械化调查(推广篇)_环球快讯
- 天天速讯:数智化赋能工程机械—— 项目远在千里 管理近在眼前
- 看热讯:海南来湘推介海南自由贸易港
- 24小时营业!券商AI分析师上线 买方机构提出质疑
- 明日施行!《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具体判定情形明确了
-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上海打出组合拳: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标准 环球观天下
- 今日看点:超级气旋风暴“穆查”登陆缅甸若开邦 多地受灾严重
- 环球快讯:新星闪耀!2023中国网球巡回赛常州公开赛收官
- 苏州河成为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_天天时讯
- 热推荐: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真抓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丨上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 国家节水型城市数量达145个
- 湖南工程机械展现强大协同水平 上下游企业现场签约167亿元
- 一个小器件 稳住一座桥_速递
- 打造以湖南为中心的南部市场 ——访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大区总裁陈霖-热门看点
- 你好,新工友!多款建筑机器人亮相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
- 加强产学研 加速数智化 液压行业亟待转型升级
- 【环球时快讯】出货寒冬艰难过活 武汉总部按年龄裁员?小米集团:谣言 法务已出手
- 振东制药收年报问询函:服务费、市场运营费占比是否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存在较大差异 是否存在违规返利的情形?|环球今头条
- 智能通知存款迎密集调整 多家银行宣布暂停办理 有银行年初刚上线
- 外企在浙加码投资深耕发展 中国市场持续释放“引力效应” 环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