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 > 快讯 >
他在温哥华唱响京剧(侨界关注) 短讯 2023-05-12 06:00: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夏元增京剧研习社六周年演出合影。后排左七为 夏元增。受访者供图

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唱、念、做、打,各具特色。京剧凭借其悠久历史与艺术价值被誉为“国粹”,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与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如今,华侨华人带它漂洋过海,在海外唱响国粹之声,传播京剧文化。

热爱从一而终


(资料图)

台湾著名京剧艺术家夏元增出生在京剧世家,父亲、伯父等皆从事京剧表演行业。耳濡目染下,对京剧的热爱在夏元增心中生根发芽。在戏校学戏的时光、同窗的陪伴鼓励、老师的谆谆教诲,夏元增至今仍会怀念。

艺术就是功夫,功夫需要钻研。作为传承至今的国粹,京剧对身段、唱腔、步法的要求极高。要想成为一名好的京剧演员,需要付出无数汗水、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跑圆场、压腿、踢腿、拿顶、吊嗓是最基本的功夫,而这样单调且艰苦的日子至少要持续8年。

“学京剧是很苦的事情,尤其是男孩子要经历变声,一旦嗓子变得不好,就再也没办法唱戏了。”夏元增说。

尽管“坐科学戏”痛苦且枯燥,夏元增仍乐在其中。8年内,除专攻文武丑外,夏元增还长期担任学生助教一职,广泛了解和学习其他行当的专业技能。

由于表演出色,夏元增数次去往美国、韩国、日本等多国演出交流。把京剧带向世界的想法也逐渐在他心中发芽。“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能够很好地诠释国家文化自信,用京剧把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唱给世界,我愿意,也骄傲。”夏元增说。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夏元增对京剧的热爱从未改变。“夏老师今年已经快80岁了,京剧对他来说是不能割舍的一部分。他爱好并专注于此,直到今天仍在不断学戏、教戏、排戏、唱戏。”同为京剧演员的妻子李洁翎说,“京剧就是他的生命。”

1993年,夏元增一家移民至加拿大温哥华,发现当地京剧并不盛行,只有一家业余票友社。夏元增便在当地传播传统京剧,如今,京剧已逐渐在温哥华生根。

传播京剧艺术

起初,夏元增与外国人合作进行戏剧表演并在当地剧社做戏剧指导。后来他将戏剧拍成短片到当地学校进行宣讲,为孩子们带去寓教于乐的学习体验。“外国小孩对京剧非常感兴趣,不仅积极参与互动,结束以后还会给我们写卡片表达对京剧的喜欢。”夏元增说。

2013年,夏元增在朋友的建议下创办夏元增京剧研习社,希望能进一步弘扬京剧文化。在研习社,夏元增培养了无数零基础的京剧爱好者上台表演。

“毫不夸张地说,温哥华几乎80%的学校我们都去过。”夏元增表示,“要想让京剧走出国门,吸引更多观众,就要让当地人了解京剧。”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西雅图的一次教学后,当地有个男孩对京剧十分痴迷,向学校申请来研习社继续学习《三岔口》。在夏元增看来,“这说明越来越多人想要了解京剧、走近京剧、学习京剧。”

2015年,夏元增带着研习社众人回台湾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掌声如雷。“第一次到台湾演出,成员们都十分兴奋。没想到紧锣密鼓排练两天后,所有演员集体失声。后来经过医生的急救,才能成功登台表演。”夏元增说,“演出结束后,观众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我非常开心和自豪。”

4年后,夏元增携研习社成员登上温哥华小女皇剧院的舞台进行演出,收到温哥华当地观众的一致好评,还被当地报社报道宣传。这次表演给了夏元增极大的信心与鼓励,他表示:“这次表演机会十分珍贵难得,代表着京剧正在慢慢走进温哥华主流社会。”

研习社成员们在互相学习、彼此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所有的学生和我都是朋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夏元增说。演出之外,大家也会组织团建活动,而无论什么活动,成员们都会带着麦克风,京剧于他们而言已是必不可缺的项目。

由于温哥华当地京剧专业演员稀缺,举办一场京剧表演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没有专业的京剧伴奏,演出用的音乐全由夏元增自己动手制作。加上租借场地、服装等,一场演出下来费用极高。“但看到演出能为华侨华人带来慰藉,且能促进京剧的传播,我还是十分欣慰的。”夏元增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会继续向前走,努力传播京剧艺术。”

守住灵魂之美

“唱念做打”的四功、“手眼身法步”的五法、“生旦净丑角”的行当划分……传统京剧表演无一处不精雕细琢,无一处不规范凝炼。在夏元增看来,京剧的灵魂之美便在于此。

在温哥华30余年,夏元增始终坚持用中文进行表演。“腔调、身段与肢体语言非常重要。”夏元增表示,“艺术无国界。就像我们看外国电影一样,虽然语言不通,但仍能感受到作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他曾与外国人合作将“庄周梦蝶”改编为《蝴蝶梦》在温哥华演出,15场表演场场座无虚席。“演出时偶尔配有英文字幕,大部分时间没有,但这并不影响观众观看,他们能明白我们在演什么。”夏元增说。经过千锤百炼、去芜存菁的唱词、念白、做工打斗超越国界、跨越语言,唱进每一个观众心中。

对于在海外生活的华侨华人来说,京剧是家乡的象征、文化的符号。30多年来,研习社“迎接”过很多妈妈,她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学习京剧。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我们发现,这些孩子自己对京剧的兴趣并不浓厚,只是父母想让他们了解更多中国文化。”夏元增说。当地许多老一辈华侨华人更是研习社的忠实观众,“他们不仅每场都来,有的甚至可以跟着唱两句。”在夏元增看来,“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对华侨华人来说意义非凡。京剧给他们带来的是灵魂上的共鸣和慰藉”。

“但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夏元增说,“希望政府和学校多参与,从小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与热爱。我们也希望研习社成员和朋友们能多拉一些观众来。不管他们懂不懂京剧,表演总会吸引一部分观众。”

临近研习社成立10周年,夏元增准备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谈及未来,他表示仍会坚守传统京剧,在传承与发展中推动京剧走向世界。(杨 宁 张佳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5月12日 第06 版)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