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 > 快讯 >
热门看点:品味春天,看“舌尖上”的产业焕发盎然生机 2023-04-21 08:44:56  来源:人民网

雨生百谷,万物舒展。春日的大街小巷,人们品新茶、吃鲜饼、尝野菜,在唇齿间,品绵延乡思,尝历史人文。

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饱含丰富的“文化故事”和“中国味道”,也是我国食品工业重要发展载体和关键增长引擎。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部门提出,推动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扩大地方特色食品影响力。到2025年,“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地方特色食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相关资料图)

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访多地看到,在全国上下“拼经济”“暖消费”的火热干劲中,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动能。

无锡青团:传承发展的“春天味道”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这是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于青团的描述。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将艾草、麦苗汁拌入糯米粉中,再填入各种口味的馅料,蒸熟后的青团软糯可口、清香悠长,一口下去,满满都是春天的味道。

图为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青团。受访者供图

一大早,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的食品生产车间,4台大型和面机不停运转,工人们忙着制作的正是当地的特色青团。

无锡孙府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春华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其岳父一家以经营小吃店为生。售价仅为几分钱的青团,是当时小店的招牌菜品。“每天早上小吃店几乎都是门庭若市,不少人只为吃上一口‘团子’。”

发展至今,孙府青团从几分钱涨至3.5元/个,生产制造也从小作坊升级到了6000平方米的大车间。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不断调试机器,力求保证机械化生产的青团最大限度保留古法的原汁原味。

在无锡孙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制作青团。受访者供图

黄春华说,接下来,他打算和当地相关部门对接,把胡埭“状元故里、千年富安”的地域特色融入青团生产包装,让更多食客既能品味美食,又能了解当地的人文底蕴。

西湖龙井:新茶飘香、供销两旺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每到春茶飘香时,每一位爱茶人全年的惦念与期待迎来绽放,茶农也进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期。

“我们严格按照西湖龙井的标准,只采‘两叶一心’,叶片肥嫩的品质会更好。”来自浙江衢州的采茶工林阿姨,近十年几乎每年都来西湖边采茶。

像林阿姨这样熟练的采茶工,从早上七点多开始,一直采到下午五点,预计能采4斤鲜叶,约可产出1斤的干茶。“今年的茶叶卖相好、颜色正、大小均匀。你看这叶片多漂亮!”林阿姨一边说着一边低头忙碌。

采茶工展示刚刚采摘的西湖龙井明前茶。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最近,村里的游客又多起来了,和前几年的情形大不一样了。茶楼里也都是品茶、买茶的客人。”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英杰介绍,早在2月4日,今年春茶第一个订单就来了,比去年整整提早了一个月。目前,茶叶线下预订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线上预订也增长了20%。

“以往我们全年的西湖龙井销量约为4万斤,今年清明前西湖龙井的销售量就已达到2万斤左右了。”戚英杰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对全年的茶叶销售充满信心。

采茶工在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街道龙井村的茶山上采摘西湖龙井明前茶。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英德麻竹笋:“剥皮黄金”打造绿美产业

生长于红土缓坡和丘陵的“精灵”,吸饱泥土的芬芳,雨水的润泽,三棵五棵、十棵八棵,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在清远英德,随着春天到来,大片的麻竹笋开始蠢动萌发。

即将收成的麻竹笋。受访者供图

麻竹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其蛋白质为天然无污染的优良保健食品。脆笋、玉笋、凤尾幼笋、笋花、笋尖、笋衣、生笋丝——通过各种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麻竹笋制品,是英德人引以自豪的“剥皮黄金”“蔬中第一珍”。

英德市西牛镇是中国麻竹笋之乡,西牛麻竹笋、麻竹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2年麻竹笋鲜笋产量约105万吨,产业综合产值达40亿元,带动从业人员8万多人。

笋农在晒笋干。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提出以“以竹为特色,以竹绿美英德”的发展思路,围绕“打造麻竹笋百亿产值产业”的目标,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新增麻竹笋种植面积14万亩的工作目标。

“种竹也是一种‘绿美’体现。而麻竹就是既可“绿美”生态又可以增效致富的植物。”英德市委书记张杨彬表示,以竹绿美,旨在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建设富强绿美新英德。

孝感米酒:从“小吃店”到“大产业”

“形似玉梳白似壁,薄如蝉翼甜如蜜。”湖北省孝感市民张先生的一天,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酒开始。“酸酸甜甜、淡淡微醺,入口有醇厚的米香,这就是春天的味道。”

干桂花、孝感米酒加上汤圆,是一碗甜到心里的经典搭配。受访者供图

米酒又称甜酒、甜曲酒和浮汁酒,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孝感县志》记载,米酒“成于孝,始于宋。后多效之,而孝感独著。”湖北省孝感市盛产优质糯稻,是米酒发源地和国内最大的米酒产地。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孝感米酒制作工艺也逐渐走上了一条智能化发展道路,完成了从单一的手工制作向复合型、全产业链生产的跨越转变。在智能化的生产线上,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糯米,通过传送带均匀进入封闭式蒸柜,蒸煮到位后,与蜂窝酒曲混合,自动发酵。因为有了智能数字化操作系统,米酒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均可实时精准调温。

如今,孝感米酒已从地方风味小吃,发展壮大成为一张“城市名片”。孝感市麻糖米酒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孝感麻糖米酒公司董事长肖端武介绍,孝感米酒占全国米酒市场的份额达85%,带动糯米种植、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链实现产值高达60亿元。不仅如此,当地企业还开发米酒新品,远销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西螺蛳粉:“嗦”出乡村振兴大发展

“螺蛳粉里浸螺汤,一碗未尽饱肚囊。”四月,广西柳州螺蛳粉生产聚集区,春螺鲜活,米粉飘香。

“我们目前袋装螺蛳粉的日均产能在22万包左右,月销量可达700万包,生产、销售均有所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增长了25%。”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生介绍,通过自有专利技术,该公司实现了无人化生产操作,在节约人工的同时确保产品品质,降低能源消耗。

镜头转向广西柳州市鱼峰区白沙镇白沙村石旦屯,柳州石山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彦志和他的同伴正忙碌着整理土地种植麻竹笋。“今年我们新增种植300多亩,总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6月份就可以采收竹笋腌制酸笋供给市里的螺蛳粉企业了!”黄彦志说。

一碗鲜辣酸爽的传统口味螺蛳粉。受访者供图

这些都是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个缩影。

螺蛳粉是柳州特色小吃,因其汤料加入螺蛳熬制而得名。2014年以来,发源于街边小摊的柳州螺蛳粉,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的道路上乘风而起,不断续写发展传奇,成为远销海内外的“网红食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据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发展中心介绍,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600.7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袋装螺蛳粉181.8亿元,同比增长19.6%。目前,柳州螺蛳粉原材料种养殖人数达20多万人,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1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约为9万人。

河南小麦:从“中国粮仓”走向“国人餐桌”

四月春日和煦,中原大地麦田青青,田间地头新绿氤氲。

4月,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石桥乡田间小麦长势喜人,到处呈现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受访者供图

“你瞧,嫩生生多稀罕人!”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72岁的宋大娘麻利地挖出连根带泥的荠菜,掸下泥土,扔进一旁的菜篮里,“回家洗洗,剁碎和馅儿,包猪肉荠菜饺子,好吃着咧。裹点儿面粉蒸蒸,蘸点蒜汁也好吃哩狠。”

吃春饼、蒸野菜,中原人的春季美食有时令的鲜嫩,也总少不了小麦面粉的香气。

河南是全国小麦主产区,“中国粮仓”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河南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增多,种植面积扩大,产业链不断完善延伸,逐渐走上“世界餐桌”。

“中原粮仓”河南是中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小麦种植面积8500万亩以上,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介绍,目前,河南省面制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200余家,年销售收入近2000亿元,食品加工业已成为河南的支柱产业,生产了全国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

4月1日,在思念食品郑州生产基地立体冷库前,数十辆冷链物流车正有序对接,等待着工人装载。每日有近300吨的水饺、汤圆、面点等冷冻食品由这里发往全国。

为进一步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去年提出围绕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扩大河南粮油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河南小麦加工业体量大,但本土成长起来的知名品牌较少。”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剑建议,加强对小麦加工企业的支持与引导,按照工业4.0要求推动产业智能化与信息化升级改造,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技术开发,生产出更高质量的小麦粉与面制食品,不断擦亮 “豫字号”品牌。

责编:黄婷婷

来源:人民网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