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 > 快讯 >
【新视野】桥隧医生夜“问诊” 2023-01-26 11:46:10  来源:光明日报

清晨,青藏高原东部的湟水谷地寒风凛冽。在横跨湟水的民和湟水河特大桥的一处桥墩上,身着黄色作业服、头戴安全帽、系着安全带的6名铁路职工正在开展高空支座检查作业。

“桥梁支座是桥墩与梁体衔接咬合的重要设备,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查桥面、下桥墩,检查桥梁变化、评估桥梁状态,及时做出‘诊断’,为铁路桥梁健康保驾护航。”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工务段乐都桥隧车间检查工区工长于海洋介绍。


(资料图)

桥墩外部的吊围栏上,顶着高空和寒冷的双重考验,牟文涛等4名经验丰富的桥隧工在狭小空间内闪展腾挪,手中的检查锤运用自如,指哪儿敲哪儿,清脆的敲击声此起彼伏,众人仔细聆听回声,“叩问”支座各部件的技术状态。

桥墩内部,于海洋和搭档张魁腾全方位测量记录支座的各项几何尺寸,利用扭矩扳手查看支座上每颗螺栓的扭力,并与上次的检查数据做细致比对。“桥梁支座分固定支座和活动支座两种,我们既要保证固定支座稳固牢靠,又要确保活动支座有一定的活动位移量且不超限偏载,这是桥梁应对季节和气温变化的‘秘诀’。”于海洋一边记录一边说。

正说着,一架无人机从他们头顶飞过,原来是青年职工秦博在操纵无人机观测桥梁周边的安全环境和水文情况,他身旁的工友许琰,正拿着望远镜进行辅助观测。如今,无人机、3D建模、视频回放等科技检查手段,有效提升了检查作业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为现场维修人员“靶向”整治“病害”提供了重要依据。

3个多小时的“天窗”作业匆匆而过,4组支座“体检”完毕。稍做休整后,于海洋又和工友转战至几十公里外的大峡隧道。这样的连续奔忙,对“身经百战”的高原桥隧工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进入幽深的大峡隧道,于海洋将队伍分为两组,一组步行检查两侧隧壁,另一组乘坐轨道车检查高处衬砌。升降平台上,职工们仍旧以敲击作为主要检查手段,及时发现是否出现空洞、掉块等情况。

不远处,于海洋带着几名工友用手电从上到下对隧壁做“全息扫描”,走到一些红色标记位置,他们更是拿出放大镜和激光尺,细致观察测量这些毫米级的裂缝有无变化,如果发现新的裂纹,便立刻做好标记并拍照记录。

隧道渗水和积冰也是检查的重点。“及时发现渗水点、除去积冰对行车安全十分重要。”说话间,于海洋看到前方的隧壁上有一处积冰,立即组织人员检查修补渗水点,铲除了积冰隐患。

轨道车隆隆作响,转眼已是深夜,于海洋和工友们还在隧道深处忙碌着,他们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每一道检查工序,将这些风险地段变为放心地段,让行车安全通畅,让旅客平安踏上归途。

(光明日报记者王雯静万玛加 光明日报通讯员周悦翔党敏嘉)

《光明日报》(2023年01月26日02版)

关键词: 光明日报 活动支座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