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 > 快讯 >
余杭笃行不怠书写“绿水青山”新篇章 2022-06-26 18:13:51  来源:杭州日报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并将节约集约用地上升到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战略高度。

今年的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站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余杭区紧扣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推进耕地保护“田长制”“耕地智保”应用场景,持续抓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各项工程,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同时坚持节约集约理念,通过挖掘存量空间,不断盘活低效用地,撬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防”+“技防”

“田长制”确保耕地保护责任全覆盖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耕地之重,也是确保百姓吃饭问题的核心。近年来,余杭区大力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在全区范围内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充分发挥“田长”在严守耕地红线、严控新增违法用地中的积极作用。

走进余杭区余杭街道永安村,一株株翠嫩的水稻秧苗排列整齐,灌满水的稻田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夏种田园画。这里是余杭区践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的优秀村庄,建成的市级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成为了一道绿色屏障,也为全国推广“田长制”农田保护模式提供了借鉴。

“以前村民们没有永久基本农田的概念,在农田里挖水塘养鱼、种苗木,以及建造辅助房、围墙这些情况经常出现。”余杭区永安村党支部书记张水宝是永安村的村级“田长”。他说,实施“田长制”以来,通过每个“网格长”进行每周巡查,每个组长每天巡查,对于违法用地苗头能够及时发现并制止。

奖惩分明方能确保行之有效。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自然资源保护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田长制”将“田长”的工作表现与工作绩效考核、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分配等挂钩,由于“田长”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破坏基本农田行为发生的,视情况扣减相应比例的补偿资金直至全部扣减,有效提升了“田长”的工作积极性。

如今,在余杭区,每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都有一块标志牌,上面清楚标识着农田保护面积、责任单位、责任村组、“田长”姓名、举报电话、永久基本农田分布示意图等内容。通过实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余杭区新增违法第一时间发现率大幅度提升,新增违法用地及查及究率明显提高。

保护耕地,除了有“田长”进行实地巡查外,智慧化技术同样发挥助力。今年以来,余杭区积极推进“耕地智保”应用场景建设,重点围绕余杭街道、良渚街道、仓前街道、径山镇、瓶窑镇五个耕地分布密集的街道排查探头未覆盖区域,特别是人类活动频繁、违法违规高风险、正在开展耕地功能恢复工作等区域进行监控点位的加密,实现重点区域,重点监控,最终确定250个点位进行布设。

在“耕地智保” 应用场景后台,任何疑似侵占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都逃脱不了布设在耕地的监控探头的探测。通过田长“人防”+探头“技防”,余杭区实现对耕地的全面监管,确保耕地“非农化”问题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

“良田”变“粮田”

“千亩方” 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居民点、交通道路、河道河网、山地分割等人为和自然因素等影响,余杭区面临耕地布局散乱,耕地碎片化的问题。如何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通过开展集中连片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成为了最优选项。

眼下,在余杭区径山镇漕桥村和前溪村,水稻夏种插秧工作已全部完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呈现出一幅阡陌纵横的美丽画卷。这正是余杭区实施“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的成果。

今年以来,余杭区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基础,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耕地“非农化”整治、旱地改水田以及美丽田园建设等工作,开展“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截至目前,已实施完成径山镇漕桥村和前溪村、瓶窑镇窑北村等两个“千亩方”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实施规模达2700余亩。

“经过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这里原来的苗木地彻底改头换面,集中连片的耕地还有利于我们发展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生产,人工成本减少了很多。” 余杭区径山镇漕桥村农田承包人杨全踪开心地算了一笔账:“5月底种下秧苗,等到11月底就能收割,除去人工成本,预计每亩能有2、300元的收益,跟以前相比真是大大提升。”

除了已实施完成的项目外,余杭区今年还启动了黄湖镇青山村、仁和街道永泰村、余杭街道洪桐村等五个“百亩方”“千亩方”项目,预计实施规模达16000余亩。项目主要内容包括耕地“非农化”整治,修复或新建农田水利设施、机耕生产道路,实施旱地改水田,建设生态渠、生态坎、生态田园等,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环境提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保护耕地关乎国计民生,与每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正值夏播好时节,在余杭区瓶窑镇窑北村田间,人们从城市的楼宇街道穿梭而来,在广阔无垠的田间体验传统农耕乐趣。这片肥沃的农田原为林地,通过科学谋划、综合施策,开展退林还耕耕地功能恢复工作,如今真正做到了“农地农用”“粮地粮用”。余杭区通过组织市民在此开展农耕插秧比赛,营造全社会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寸土”生“寸金”

“盘存量”拓宽城乡发展新空间

节约集约用地,不仅着眼于控制土地增量,还需深入挖掘存量土地效益,通过盘活低效用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当前余杭区正在打造的仁和净水厂,采用“全地埋式+上盖物业”3.0版开发模式,将原来的玻璃厂低效用地,更新为以紧凑高效、多样丰富、整体有序和生态可持续为目标的高质量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常规地上污水处理项目由于噪声、异味、占地面积大,面临选址难、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仁和净水厂项目选址在工业园内,总建筑面积37.32万平方米,采用全地埋式技术,污水处理全程地下进行,有效规避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可使周边300米影响范围内约1300亩土地功能得到释放,总计近1500亩土地将得到高效利用,实现从“邻避”到“邻利”。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仁和净水厂建设遵循 “水循环工程、绿色科普展示以及生态高科技产业孵化”的综合理念,在方案设计上注重绿轴、绿丘、绿谷等空间营造,同时打造“海绵园区”,整个园区通过“渗、滞、净、用、排”综合措施进行雨水收集,并充分利用地下厂区设施进行净化,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园区的积存、渗透、净化和回收利用。

该项目将于2024年正式完工。建成后的仁和净水厂,在原来的工业用地盖上部分,将创新建设产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排水设施用地集中为全地埋式地下箱体内,确保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地上、地下综合利用,将达成以建筑功能使用需求为主体的综合性用地管理。

除了工业用地外,村级留用地也成为余杭区挖掘土地价值的重要资源。今年2月,余杭区余杭街道沈家店村一宗38亩的村级留用地项目由余杭街道永安、下陡门等8村经济合作社联合竞得,这是余杭区按照合作开发模式出让的村级留用地项目。该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计划打造计容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建成后,9个村每村可获得1亿元资产和300万元/年现金流收入。

“沈家店村有地,但资金不足,而苕溪以北的8个村普遍缺少土地指标,但村集体有闲置资金。通过合作开发模式,实现了各村社要素协同配置,且一切从村集体的利益出发,稳定性强,风险性也较小。” 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多村合作开发模式是余杭区盘活村级留用地的创新举措之一。目前,余杭区村级留用地总面积为2800余亩,余杭区发布村级留用地新政,因地制宜推出了额度换房产、自主开发、合作开发、额度货币化回购多元安置模式,各做地主体可结合实际选择不同模式进行留用地安置,将“寸土”发挥出“寸金”的效益,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电子商务平台排行榜 家用电器十大品牌 加盟教育品牌排行榜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