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厘米长,上有两三片指甲盖大小的叶子,底部是一颗黑色小球——这是芡实的幼苗。立夏时节,扬州市樊川镇联谊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潘彪从育苗池里捞出一棵芡实幼苗,讲起了村里特色产业。
联谊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交通闭塞,工业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紧张,也没有水面开展水产养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在硬件条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村里转变发展思路,把“眼”着在土地上,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得到更多的收益。
2016年,村里决定尝试种植芡实。芡实俗称“鸡头米”,有“水中人参”的美誉,而且种植时间短、管理难度小,适合大规模推广,根据市场调查,苏南人喜欢吃芡实,也指明了销售方向。“这些都是我们选择芡实的原因。”潘彪介绍,当年,该村先种了20亩试验田,次年收成不错,积累了种植经验,于是,村里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并成立联谊农产品种植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种植150亩芡实,去年产值70多万元。”
“这个育苗池不到30平方米,150亩芡实的苗,都出自这个育苗池。”潘彪指着布满幼苗的育苗池介绍,这些苗正月底下到池子里,到5月10日左右,幼苗会长到20厘米长,需要进行第一次移栽,“就像栽秧一样,栽到水田里。”
芡实生长,需要经过两次移栽,第二次移栽,是在6月15日左右,此时,芡实的叶子能长到脸盆大小。“这个时候,正好收完麦子,空闲的田就用来移栽芡实。”潘彪说,传统的种植方式是,夏收之后,一般种植水稻,但收益比较低,而芡实的亩均收益是水稻的两三倍,“村里的小学生都能算得出来,种芡实更赚钱!”
二次移栽后,芡实需要生长2个多月。“芡实比较娇贵,浇沟塘里的‘死水’会中毒,需要用浇河里的‘活水’。”潘彪说,种植芡实,村里二三十个剩余劳动力有了工作岗位,“管护、采摘、浇水……平均每个人,一年能多挣六七千块钱。”
经过几年的发展,联谊村已成为远近有名的“芡实村”,村里决定扩大种植面积至500亩,同时积极拓展电商销售渠道。潘彪有个愿望:联谊村的芡实成为樊川农业的一张新名片。
- 扬州市江都区联谊村 “鸡头米”种出致富新天地
- 扬州市广陵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绿色小麦产销对接会
- 仪征开展2022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
- 高邮开展水稻绿色高创集中育秧秧池摸底调查工作
- 扬州市农业农村局督导检查宝应县渔业安全生产工作
- “乡村振兴·头雁领航”培训班(第一期)开班
- 高邮市多措并举保障罗氏沼虾育苗产销两旺
- 仪征召开农村沼气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培训会
- 隅田川CMO吴振:“咖啡市场热闹非凡,品牌资产的构建将成竞争核心 ” | 有数青年家
- 安徽合肥:首批基本公共服务类地方标准发布实施 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
- 长三角区域地方标准《智慧药房评价体系》发布 将于2022年7月25日起正式实施
- 安徽凤阳:试点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完善提升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 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深入长宁县走访调研“双千”联系企业
- 陕西积极构建“一圈两区”市场监管执法协作机制 确保执法协作的精准度和可操作性
- 辽宁抚顺:开展在线餐饮食品安全直播培训 贯彻落实上级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工作要求
- 深圳发布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实现数字化赋能
- 北京延庆发出首张新版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提升监管效能
- 山东菏泽单县市场监管局开展水果市场专项检查 规范水果市场经营秩序
- 线上线下结合护航师生饮食安全 以数字化赋能为支撑
- 浙江温州全力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打造“阳光育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