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精神 特殊担当”——上海抗疫系列故事之五十二】
一座形如身高测量仪的远紫外线消毒塔,你在它前面转一圈,5秒即完成消杀;一台像地铁安检的紫外线物表消毒机,短波紫外光里照一照,物品也可实现消杀——上海抗疫进入“动态清零”攻坚阶段,正在开展大规模环境消杀。复旦校门、食堂门及后厨、防疫物资仓库、学生生活园区等处,刚刚上岗一批消杀设备,都是复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专门消灭包裹、衣物、环境中的病毒。
一样是防控疫情,“别人家的大学”能整出点儿什么与众不同?且随大江东工作室探看,封闭管理的校园,是否春光依旧?复旦师生们在忙些什么?
自律、自立、自强、自助,封闭管理了,仍是“别人家的孩子”
早晚喷消毒水拖地、物资消杀静置再进寝、进出宿舍消杀鞋底、用酒精湿巾擦门把手……外语学院18级本科生任子仪和室友每天都要做消杀。从开始不会使用消毒用品,时常遗漏鞋底,到现在两人配合默契,宿舍干净整洁。
足不出楼,寝室里多了消毒用品,到公共区域要戴口罩,这是眼下许多复旦学子们的日常。不过,“别人家孩子”强大的自适、自律基因仍在显现。
2019级核科学与技术系本科生刘代能曾是军人,如今还保持着军人风范:每天早睡早起,上网课坐姿端正,认真笔记,专注而高效;久坐后起身拉拉床架,做做伸展。
在寝室内健身,在线上一起打卡运动,是很多学生的选择。2020级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生会文体活动部负责人周洲和小伙伴策划了“小研健身赛”打卡活动,140余位同学报名,不少人每天打卡3次以上,14天累计“燃烧”超过10000卡路里。
“疫情防控、日常科研,都要强健体魄。一起线上运动,挥洒汗水,爽!”周洲说。
2019级新闻学院硕士生陈禹潜已完成毕业论文,依然时常现身线上自习室,埋头阅读学术书籍。作为学生党员志愿者,他还要运送物资、维持秩序、发放物资……
“毕业旅行泡汤了,变成‘寝室游’。哎!希望尽快挺过去,抓住毕业的尾巴赶紧玩一把!”是陈禹潜在特殊毕业季的最大期待。
2020级物理学系硕士方一彬每天7:30起床,在宿舍阳台简单拉伸后,开展一天的科研工作,经常参加课题组老师组织的线上组会和报告,交流讨论。“我的研究方向是计算凝聚态物理,哪里有电脑,哪里就能工作,与平时没啥差别。现在还有志愿者敲门送餐,不操心伙食——学校全力守护,我们能保持原有的科研状态。”
方一彬也是党员志愿者,负责为封闭管理的江湾校区18号楼发放一日三餐、召集引导同学核酸检测以及晚间各宿舍垃圾收集,“敲开寝室门,同学们的一声感谢,让我们更有动力!”
喜欢弹钢琴的2020级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卢绍荣,又有了练习吉他和绘画的新爱好,作为学校合唱团成员,还会经常练习唱歌。在同学群,他“强烈安利大家尝试一下平时没接触过的活动。手上什么都没有,也可以‘吹口哨’——让当下在未来回忆时更熠熠生辉。”
复旦有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国际学生,因疫情原因,在校内居住的有300余人,分布在邯郸、枫林校区的十余栋楼内——有支“复旦大学国际学生志愿者服务队”,30名队员统一身着红马甲,特别亮眼。
环境科学系本科生榎本洪锐来自日本,2020年疫情初起,就为同学们志愿服务。眼下,他担任8号辅楼楼长,楼内女生占多数,他以一人之力将7桶饮用水全部抬到楼上,每次一桶,来回搬运,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只要是能帮助到别人的事情,我都会去做”。
楼长负责配送餐食物资、抗原检测盒,完成楼道消杀、报修、订饮用水等工作,还参与全校日常核酸检测和物资搬运。
来自美国的吕娇婕就读临床医学(六年制)专业,担任6号辅楼的楼长。她觉得,封校拉开人们的物理距离,却消除了心与心之间的隔阂。“我现在知道每位同学的个人喜好和生活习惯,还约定解封后一起下馆子。”
关爱一直在线!导师们各显神通
从准封闭和到严格封控管理,不少研究生的学业和生活遇到新难题。复旦及时展开“导师关爱行动”。
开组会、读书会、朋辈互助计划、为学生制定学业计划、分享抢菜攻略……导师们各显神通,学业、生活、就业无不关心,成为学生们的“定海神针”。
“科研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创新,意味着要面对前人没碰过或没有解决的。”4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参加由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办的“老师与你们在一起”线上活动时如是说。
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遗传学等方向的“大咖”名师,每晚与学生们一起聊聊学术与理想,给足不出户的学生更多陪伴。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青年教师洪浏,与学生们成立线上支持小组。首要“大事”是每天询问基本生活保障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业近况,解疑释惑。封闭管理或居家隔离后,同学之间联结减弱,归属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洪浏鼓励大家向身边人寻求支持,“特殊时期,自助和互助先于他助。”
有同学组织了“也许你该找个小组读读书”的分享会,每天在群里分享读书感悟;每周一次线上视频交流,讨论读书心得,也分享抢菜做饭经验。通过云端,相互陪伴、相互关爱。
“既来之则安之,要将特殊境况转化为可以凭借的条件,利用封闭时期,静下心读书做学问”,哲学学院教授吴猛叮嘱自己的5名硕士生和3名博士生。他建议学生制定读书或写作计划,细化到每一天;为他们制定阅读文献、撰写命题论文等个性化阶段任务;要求学生每个月提交一份读书报告……通过一条条“师规”,帮助学生建立起特殊时期的学业秩序。
雷打不动的每周一次读书会,搬到线上;每两周一次组会,不只指导学业,“聊聊天,打打气,鼓鼓劲。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寝室长、楼层长、楼长、总楼长……他们在新“职位”中成长
复旦江湾、枫林、邯郸、张江四大校区相继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其中,生活园区实行“总楼长-楼长-楼宇院系负责人-楼层长-院系楼层寝室长”管理,工作园区实行“总楼长-楼长-楼层长-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管理。
“网格”下,师生们足不出楼,总能吃上热饭热菜,核酸、抗原检测、实验室安全等工作有序进行。
“早饭在路上啦!”早上7点,江湾校区16号楼的楼栋志愿者群内消息叮咚作响,楼长高铭远老师通知取餐。高老师是法学院分团委书记、专职辅导员,也是16号楼网格化管理领头人。
为了让同学们尽快吃到热饭,副楼长袁晓妍、朱震宇、陈予安牵头,一至六楼分别成立盒饭志愿者队,确立一位楼层负责人。各楼层盒饭志愿者,负责到一楼领本楼层盒饭带回发放。15分钟左右,314客早餐全部发完。志愿者随即开始分发抗原检测试剂盒,楼层长们到各寝室核实情况,寝室长及时提醒大家拍照检测结果并上传表格。中午11点、晚上6点,午餐和晚餐的小拖车声音再次响起。
2017级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王玉是枫林校区学生公寓西楼楼长,负责统筹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也是管理612个寝室的总楼长。“每个饭箱大约30斤重,这些小姑娘搬运时,仿佛都化身‘大力士’,从没喊累。”王玉感慨。
邯郸校区的“松花江路2500号4号楼业主群”,对志愿者、后勤人员、老师的感谢声时时可闻,同学们的诉求则被及时搜集整理,商讨解决方案——这是2021级计算机学院辅导员、南区4号楼住楼辅导员及总负责人廖恒建立的疫情期间管理服务微信群,“寝室长-楼层长-院系楼长-总楼长/住楼辅导员”的四级联动机制发挥作用。
“更让人欣喜的,是看到学生们的成长。”廖恒说,有天早上,他因疲惫未能及时起床,楼长、楼层长等学生骨干自行组织好楼内餐食和抗原试剂盒发放。他因急事无法现场协调核酸采样,材料科学系楼长庄业照便主动承担。
2019级药学院硕士生王常悦是张江校区高科苑8号楼乙单元的楼长。“每天早晨,楼层长和志愿者很早起床,准时从我这里领取各楼层早饭分发。同学们按照时间表打水、倒垃圾,坚决遵守楼内规定,不串门、不聚集。”
4月6日,面临毕业压力,她发了个朋友圈:“真想好好休息一下”。没想到,来自整栋楼的关心瞬间涌来。有的代表楼层同学们,感谢她的付出;有的主动提出愿意分担一部分工作,让她十分感动。
总楼长的统筹管理,楼长、楼层长的协调分工,寝室长、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老师、辅导员的榜样力量,楼内同学的自助互助,让一切井井有条。
他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让复旦园2022年春季的每一天,都向阳而生。
(本文图片均为复旦大学提供)
- 大江东|这个春天,复旦园向阳而生,安然如斯
- 读书之美|不负每一份热爱
- 原创MV《寰宇》
- 读书之美 | 听于和伟、张桐一起致敬青春
- 中国航天超级英雄大片
- 全球拍天宫|一起来守望天宫
- 俄大使:俄驻美大使馆工作被美政府阻挠 两个银行账户被关
- “动态清零”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人民论坛)
- 复工复产“白名单”持续推进 物流、生产等恢复得如何了?
- 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 梁万年谈疫情防控焦点
- 海报丨坚守,在楼宇方舱
- 专车接送 上海奉贤开设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专场
- “天使”变身志愿者——抗疫中的上海体育人
- 【复工复产进行时】上海商超卖场加速复市 保障市民需求
- 【组图】“守沪者联盟”丨相互配合 上海:保质保量完成社区核酸检测
- 一起守“沪”|不误农时!上海奉贤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手抓”
- 一起守“沪”|持续支援!广西援沪“物资大礼包”再发车
- 一起守“沪”|中医药治疗全覆盖 出舱患者“以画致谢”
- 新冠期间消毒防护怎么做?工具包上线,市民可至“沪小康”微信公众号下载
- 下水道不可过量倒消毒剂!下水道如果传播病毒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