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冰雪尚未消融,阳光照射在冰冷的雪原上,雪映青松,韵味无穷,恰似一幅泼墨山水画。
这里是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每年可涵养水源量2.84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9.84万吨,牢牢守护着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然而,这片生机勃发的土地,60年前却是荒寒冷寂、黄沙漫漫。为改变当地自然风貌,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成立。近60年间,三代塞罕坝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与毅力,成功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坡变为万亩林海。
如今,绿色“接力棒”已传递至“80后”“90后”中青年林场职工手中。紧跟前辈的脚步,“林三代”们迎接新机遇、不畏新挑战,在续写塞罕坝“绿色传奇”的同时,用青春奏响激昂的奋斗乐章。
第三乡分场范冬冬:
每天跑山看树才踏实
去年入冬以来,塞罕坝连下几场大雪,积雪最浅处也有10多厘米厚,这对缓解防火压力作用极大,但塞罕坝第三乡分场副场长范冬冬仍不敢有丝毫怠慢。
3月11日,天刚蒙蒙亮,他便爬下床,简单吃过早饭,裹上棉衣、穿上棉靴,开始了新一天的跑山。36岁的范冬冬,脸上透着“高原红”,不算高的身材在雪地上矫健前行。
如往常一般,范冬冬穿梭在落叶松、樟子松林中,仔细察看林间有无火情,护栏是否破损,开春用于造林的苗木有没有被积雪压断……参加工作以来,他的巡山日记写满了关于林子的大事小情。
范冬冬是河北石家庄人,2007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选择来到塞罕坝。15年间,他在这里安了家,并一步步从最初的技术员,成长为主管造林与育苗的中坚力量。
尽管身份在变,但范冬冬对林子的感情始终如一。
有一段时间,他被安排分管财务工作,但还是天天跑山。“我就是坐不住办公室。”范冬冬说着就嘿嘿一笑,“我没有睡懒觉的时间,每天不到林子里看看,我心里就不踏实。”
对于范冬冬来说,2011年是他工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因为这一年,塞罕坝正式启动攻坚造林。作为营林方面的技术骨干,他一直全程跟班作业,造林工程到哪,他就跟到哪。
范冬冬介绍说,2011年之前,树苗容易活的坝上地块,造林任务已经顺利完工,剩下的全都是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硬骨头”地块。“有的土壤厚度只有几厘米,有的坡度甚至达到46度,难度超乎想象。”
因为坡陡地滑,机械无法上山作业,树坑只能靠人工一镐一镐刨出来。头一镐下去,便震得范冬冬双手生疼,待扒拉开几厘米厚的土层一看,下面拳头大小的石砾一个挤着一个。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难怪50多年了,这里没种活树。”
眼看坡面直栽难度过大,范冬冬与同事们反复讨论,最终决定换种思路――待平地育苗成功后,再移植上山。
“苗木选择可有讲究了,要选‘矮胖子、大胡子’,也就是株植粗壮、根系发达的,这样更易于成活。”范冬冬说,“苗木运输时还要用保湿透气的包装物打包并浇透水,不能重压、日晒,还要保湿、防捂。”
接下来,运苗又成了难题。
一株容器苗浇透水后足有七八斤重,一个骡子要驮两筐苗,踉踉跄跄爬一段,就累得呼哧带喘,甚至还有滑坡的危险。骡子上不去的地方,就只能靠人工背运。一人背上十几棵,筐上的麻绳在大家后背上留下了一道道勒痕。
“在山上作业,最怕的就是看见云朵飘来,因为一片云就可能带来一场雨。”范冬冬说,很多次,他就头顶着塑料布,蹲在树下苦等雨停。带的热水若是喝光了,就只能用凉水泡方便面充饥。
“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这是塞罕坝攻坚造林秉持的理念。现如今,98.9%和92.2%的历史最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推进塞罕坝人的美好愿景走向现实。
身为技术人员,这两年,范冬冬又开始了丰富塞罕坝树种的探索。他请新疆同行邮寄西伯利亚云杉树籽,并引进东北地区的水曲柳、黄菠萝等树种。
“哪怕失败一百次,有一次成功也值了!”范冬冬坚定地说,引进树种的事儿要坚持做下去,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保障林子的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等问题发生。
随着同事的呼喊声在远处响起,范冬冬满怀歉意地打断了采访:“不好意思,咱们下次再聊。”他又一头扎进林子,继续“跑山之旅”。
北曼甸分场张立:
爱上这里的执着与坚守
塞罕坝有多冷?塞罕坝北曼甸分场的“90后”女职工张立向记者讲述了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
那是2020年11月,她上山到营林区,入库验收木材。此时,正是坝上最冷的时候,西北风刮起,砸在脸上生疼,雪深的地方已经没过膝盖,偶尔一不小心掉进雪窝,靠同伴搀扶才能拔出腿来。清点木材时,她一边用笔作记录,一边冻得跳起“踢踏舞”。
“当时气温已下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眼睫毛上都是冰,冻得我鼻涕直流、手脚发麻。”张立说,“好在当时已经工作一年多了,对这种工作条件已逐渐适应。”
张立是土生土长的围场人,2019年10月,林学专业毕业的她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一名年轻建设者。
“也不是没有别的选择,但终究抵不过心中的那份牵挂。”谈到自己的选择,这位文静又稍显柔弱的姑娘一脸平静。问及做出选择的原因,她说这是自己的初心,也是受前辈们的影响。
“小时候,就觉得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随便怎么拍照都很好看。”在张立的记忆中,幼时的自己特别向往坝上的生活,一有空闲就会来这里游玩,“上大学后,虽然离家远了,但每次放假回来,我都要到林场转转。”
深入了解林场历史后,她决心像老一辈务林人一样,做一粒绿色的种子,扎根这片绿海、守护这片绿色。
2019年,初到北曼甸分场的张立,便下沉到一线――石庙子营林区,从事营林造林工作。起初,她感觉身边一切都是新鲜的,浑身似乎有用不完的力量,可慢慢过了几天,热情与信心开始消减。
“营林工作需长期在户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条件很是艰苦。”张立坦言,那段时间,自己动摇过、纠结过,甚至还在被窝里偷偷掉过眼泪。
一次偶然的机会,高台阶营林区主任于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她。
2006年,于洋主动放弃了留在部队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来到塞罕坝。在营林区,夏季,他与强烈的紫外线为伍,冬日,他又与呼呼的西北风为伴,生产繁忙时,他从清晨6点就要开始工作,直到晚上8点才能下山,就连妻子生产,他也仅是请了3天假。基层工作15年,他没有一句怨言,也从未后悔过。
“和于洋主任那时候的工作条件相比,现在的我,在通水、通电、有暖气的营林区里工作生活,还有什么理由退缩呢?”张立暗下决心:“不能愧对自己的专业,一定要为家乡奉献自己的力量!”
站在泥泞的土地里,她主动学习“三锹半植苗法”栽植;穿梭在挺拔的树木间,她尝试运用“去密留疏、去小留大、去劣留优”原则进行选择……一年时间里,她走遍了管辖区域内的每一片林子,学会了如何识别树种,见证了每一株树苗的成长。
2020年,她调回到场部工作,被分配安排至经销股。这让张立远离了大部分户外工作,更多时候是在办公室做表、入账、归档,但她依旧兢兢业业,没有一丝放松。
“我一直在思考,还能为林场做些什么?”张立认为,“林三代”们要传承塞罕坝精神,继承老一辈务林人对林业事业的执着,用一个个细小进步、一天天认真负责、一次次优异成绩,共建美好的塞罕坝。
“作为一名大学生,回到这片土地,就应该起到自己的作用,将学到的林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守护这片林子。”张立说。
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袁中伟:
当好塞罕坝的“森林医生”
3月12日清晨,迎接着第一缕阳光,一棵戴着“雪帽”的云杉幼苗热情地张开绿枝。
望见此景,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技术员袁中伟小心扒开积雪,仔细观察着茎干情况。“这个季节降雪还比较多,山鼠都藏在雪里不出来,时常啃咬树皮。”说罢,他又沿着山鼠脚印,在林间空地布下鼠夹、架起钢丝索套。
“森林医生”――“80后”袁中伟喜欢这样形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以此为荣。2011年,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他,决定到塞罕坝一展所长。
给森林“看了10年病”,但袁中伟的脸上并没有像其他务林人一样透着“油松黑”。他调侃道,因为每天都要在林间穿行20多公里,树荫遮住了太阳,根本晒不到。
冬季穿行是为了防鼠,其他三季则是为了防虫。
虽然森林覆盖率高,但塞罕坝树种单一、成熟林面积较大,是适生虫害的先天温床。因此,最初几年的春夏之交,袁中伟经常与同事们起早贪黑,每天凌晨3点到达作业地块,身背约30公斤重的药剂和设备,举着喷头并排前进,漫山遍野地喷洒药物。
因为虫情年年都在变化,袁中伟不断观察各种害虫的生活习性,提前制定应对预案。
2019年5月,他发现森防站缺乏落叶松鞘蛾生活史资料,于是就从阴河分场红水营林区取来幼虫,放在监测点进行人工饲养。小米粒大小的幼虫,肉眼极难看清,但袁中伟坚持每天观察一次,次次都要核对数量,只为精准判断幼虫高峰期。
“4月底防治鞘蛾,5月防治尺蛾,5月下旬到6月上旬防治松毛虫……”这些防治计划,袁中伟已是倒背如流。在他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塞罕坝森防站先后主持完成了《白毛树皮象预测预报技术规程》等5个地方标准,在全省组织的森防联合检查中多次荣获第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病虫害防治手段得到更新发展,塞罕坝也开始利用无人机防治森林病害。
2020年6月,袁中伟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在三道河口分场周边林区急速升空,通过高清摄像头,巡查林木病虫害防治进展。“无人机一次能防治十几亩地,特别适合树林茂密、地势陡峭等人进不去的地方。”他告诉记者。
“学驾驶无人机可比学开车难多了。”袁中伟说,无人机在空中并非说停就停,而是上下飘浮、动态摇摆的,既要学习高度、风向等操作知识,还要上机模拟飞行,锻炼手感。此外,操作者的方向感也极为重要,不然,稍不留神就可能造成“坠机”。就这样,袁中伟没日没夜地练了20多天,最终顺利通过考试。
据了解,借助“天、地、人”立体化防治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塞罕坝机械林场成功建立起高效的管控防治体系。
“这几年塞罕坝的林子很健康。前辈们把林子交给我们,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负起责,要把这片林子守护好。”袁中伟语气坚定地说。(记者 刘乐艺)
- 广州众城【上叶蓝莓叶做新生代健康茶饮料】
- 方太携手国家航天院所,以航天同源科技高能气泡洗引领厨房创新
- 望古唐网络科技BOOS联盟进军短视频带货平台
- 思之敢响,声之敢为|“敢响”2022成都时尚消费影响力盛典现场直击
- 发力蛋制品 劲仔食品小蛋圆圆鹌鹑蛋入围iSEE全球创新品牌百强榜
- 新捷途X70S颜值与实力全面升级,将于4月29日发布预售
- 奶茶行业品牌多、竞争大 冰雪时光靠什么赢得掌声?
- 千千惠生活全国上线“随心退”功能,消费者可无条件随时退款
- 杭州临平区:创建市场疫情防控“三色”预警分类管理机制 动态防控监测预警
- 海南开展防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入岛联合执法行动 对当事人立案调查
- 河北保定市场监管局创新应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提升监管效能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 原料新鲜 用料扎实 冰雪时光稳扎茶饮下沉市场
-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连续三年荣获平安陕西建设先进集体 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优势
- 浙江杭州:西湖食品安全风险综合治理中心挂牌成立 健全机制规范运行为
- 湖北恩施州鹤峰县市场监管局开展进口水果排查专项行动 加强宣传引导
- 宁夏青铜峡市场监管局:拧紧节日食药“安全阀” 确保节日期间市场安全稳定
- 北京东城对辖区旅游客运企业开展专项联合检 营造和谐市场环境
- 安徽开展专项执法查处滥用行政权力行为 共同营造公平竞争良好社会环境
- 安徽启动2022年春茶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 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 吉林:开展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 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