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 > 综合 >
学生也能造卫星,论文写进太空里 2022-03-05 09:45:03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武汉3月5日电 (实习生王佳丽 记者曾繁华)2月27日11点06分,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发射升空,成功实现不带助推器的新构型首飞,一次发射22颗卫星创造我国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这22颗卫星中有一颗非常特殊,它是武汉大学牵头,以其在校学生为主体研制的“启明星”微纳卫星。

“启明星一号”整星状态(图片来自武汉大学官网)

研发卫星的想法由来已久。起初,有学生在毕业答辩上提到,很多新想法得不到数据的验证。随即,感同身受的师生们形成了共识:为何不研制自己设计的卫星,按自己需求获取遥感数据?知而后行,学校很快开始招募团队,一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队伍迅速建立起来。

研一时便加入团队的周昊觉得这段经历让自己受益极多:“能够把本科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本身就是一件幸事。”团队成员黄淑娟也表示:“参与研发卫星是一次理论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转换。”

因为疫情原因,原本前往海南观看火箭发射的计划被打乱,“启明星”研发团队在学校观看了直播。林炜华回忆起发射时的小插曲依然很紧张――卫星发射后向南半球飞去,绕地第一圈时不在我国测控范围之内,国内无法接收到;第二圈,我国的西安卫星测控地面站接收时,由于初始轨道参数误差,偏离了一分半,又没有收到;直到第三圈,卫星飞到哈萨克斯坦上空,我国的喀什站终于接收到了它的信号,显示卫星所有状态正常。

50多人的团队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黄淑娟非常感动,“启明星真正让大家凝聚在一起,更多的是因为热爱――为爱发电。”这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有一个共识:学生参与卫星研发的机会不多,作为航天事业的“预备队”,能加入团队,把论文写到太空里,是一次宝贵的机会。

两年多的研究中,有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仍然继续在关心、参与卫星的研制。“火箭发射后,朋友圈全是大家的转发,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周昊说。

大家的喜悦,不仅缘于“启明星”作为一个空间实验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实验师生们的想法,更在于其提升了师生们对国家航空航天实力的自信、对武大遥感学科实力的自信和对自己科研创新能力的自信。

曾经风云际会的师生们,如今正在各自的道路上奔走奋斗。仰望星空,“启明星”已在茫茫宇宙中开启了千里之行。记者了解到,“启明星”将为所有高校师生提供免费共享数据,为更多有志航天的青年指引方向,“启明”航天梦想。

关键词: 武汉大学 理论知识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