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 > 综合 >
铸就精准“中国时间” 2022-02-14 09:19:2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张首刚(中)在空间窄线宽激光实验室与科研团队成员交流。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空间锶原子光钟实验室,测量仪器显示相关实验信号。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北京时间是中国国家标准时间,它实际上不来自北京,而是产生于陕西并由位于陕西的国家授时中心发出。

授时是指时间的产生、保持,以及把时间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送出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代中国科研人员扎根西北,一次次实现关键技术“零”的突破,达到授时技术自主可控。如今,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张首刚和他的“时间团队”,把我国标准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偏差从100纳秒减小到5纳秒内,使其整体性能位居世界前列。

爱国是勇攀科学高峰的力量之源。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把时间单位定义从天文时转变到原子时,对于时间系统有基础性作用的高性能原子钟,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资源。1998年,一名西方知名物理学家在中国参观后,说中国原子钟实验研究靠“碰运气”。这句话让张首刚立志要做出一台长中国人志气的原子钟。从几乎零基础起步,如今,国家授时中心量子频标研究室已拥有近百名中青年科研人员,自主研制出了国际先进的基准型铯原子喷泉钟,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把“时间”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我们的授时服务就跟到哪里。”这是中国授时人的共同信念。

科学研究从来就是一件“苦差事”。原子钟是前沿理论和尖端技术的结晶,用十年乃至更久时间做出一台原子钟是常态。团队中,有人久坐患上腰椎间盘突出也没时间去做手术,有人脚踝骨裂打着石膏拄着拐在春节假期跳进实验室。从事锶原子光钟研制的研究员常宏,在科研关键阶段先后经历了父母因病去世。但他始终告诉自己,在这全世界都盯着的战略高地,想要抢占下来,时间窗口只有一两年,国家的计划,不能在自己这里耽误了。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科研人员关于“大”与“小”的选择,记录着我国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志气,也支撑起我们啃硬骨头的信心和底气。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31年里,张首刚带队研制出了9种不同应用类型的新型原子钟。他说:“造钟是值得一生为之付出的事业,因为这是国家的战略需求;造钟也是一生干不完的事业,因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进步对原子钟性能,包括使用便捷度的要求无止境。”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仍需在核心技术上继续攻关,努力在更多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不论条件发生什么改变,爱国奉献、甘于寂寞、不倦耕耘,必能支撑我们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